Lin-gang Special Area4月21日,三辆贴着“临时通行证”的专车驶入臻格生物位于生命蓝湾的生产基地,此行是为将复工人员接回公司,进行闭环生产管理。公司首席执行官陈建新说:“做药一定要抢时间、争速度,目前公司承担了几十个项目,无论是我们还是客户,都希望全力以赴保证产能。”彼时,园区里的一大半生物医药企业已重新开工。本轮上海疫情期间,生命蓝湾是最早迈出复工复产脚步的园区之一。原因之一,在于这里集聚了大量生物医药产业链的重点企业。它们各自都是长长的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,一旦停工过久,负面影响会沿着整条链传递到每个环节。也因此,生命蓝湾的诸多企业都被列入首批复工复产“白名单”,一旦条件允许,就立刻复工。另一方面,高度自动化的科技设备是这些暂时“缺人”的企业得以迅速复工的关键所在。记者探访君实生物临港基地时印象最深的,就是穿梭于各栋楼之间的AGV小车,以及一个暗到伸手不见五指的仓库。前者,在货运专用道上可以实现仓库、实验室等点位间自动往返,甚至能自行乘坐电梯。后者,在黑暗中“藏”着几层楼高的货架,和数不清的物料。照明设备只在人工检查和游客参观时开启,平时全靠机器自动取货,无需额外费电。得益于全流程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和全自动仓储及转运系统,君实生物在疫情期间迅速恢复生产。心玮医疗的工厂亦是如此——这里更像是一座大型实验室,不见原料堆积或机器轰鸣,穿着白大褂的操作工在纯白色的、安静的洁净车间里小心地同显微镜、导管打交道。疫情期间,这种生产模式不需要密集劳动,能够更快恢复生产;而在平日,这些研发生产高端医疗器械、创新药的生物医药企业,价值与附加值走向更高能级,对园区的需求也不再局限于基础性的“钱”与“地”。“与传统产业比,我们对场地的要求很小,可能几十亩地、一幢楼就够了。”董事长王国辉说,“时不时就有外地政府上门,邀请我们迁移过去,附带免租、减税、低价拿地等优厚的条件。我们始终不为所动。拿那么多地,作用不大。”去年夏天,心玮医疗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上市,成为临港新片区生物医药领域飞出的首只上市“金凤凰”。对君实生物、心玮医疗来说,生命蓝湾恰好能提供一种更为稀缺的资源,一种能更准确切中生物医药创新企业痛点的资源。构建“朋友圈”
启良性循环
Lin-gang Special Area去年5月,全球知名的生物医药协会百华协会首次将年会放在了临港新片区,主题之一,正是“对话生命蓝湾”。在全球生命科学和医药健康产业领域,百华协会颇具声望。它在全球拥有超过800位会员和会友,已经成为中美亚太地区商业决策者进行高级别交流的独特平台。其年会在临港召开,足以说明行业大咖们对生命蓝湾的重视和认可。另一方面,这场年会也将促成百华协会与生命蓝湾进一步的合作。华领医药董事长陈力等业内大拿所属企业均已落地生命蓝湾;药明康德董事长李革、再鼎医药董事长杜莹等,均在会上表达了对生命蓝湾的关注,提出了在临港新片区设立跨境生物医药仲裁机构等设想。入驻生命蓝湾的行业大咖们构建起了一个“朋友圈”,而这个圈子又吸引了更多大咖们加入。至今,生命蓝湾不少落地企业是由这些行业大咖“口口相传”引荐而来。这样的良性循环得以开启的基础,部分在于生命蓝湾早年的提前布局。早在2018年,陈建新第一次来临港奉贤区域考察,兜兜转转不久后,他当即敲定:公司就要落在这里。为什么?陈建新说,临港地处上海,人才多、营商环境好;离浦东机场、洋山港近,交通方便,对国内外有很强的辐射效应;再者,临港奉贤公司决心打造生物医药新高地,正在发力招揽企业,上下游的集聚对企业发展有好处。他的直觉告诉他,生命蓝湾有潜力成长为像波士顿那样的全球生物医药高地,“第一次来,我就感觉像是来到了波士顿的海边。”产业链的集聚效应已然彰显。从白帆生物产业基地3楼办公室的窗户向外张望,不远处的灰白色建筑就是公司的供应商亮黑科技所在地。从另一扇窗户,则能看见成片的园区标准厂房,更多上游企业坐落于此。一街之隔,君实生物占地80亩的生产基地尤为醒目,两家大型企业之间偶尔可以互相协调原材料,供应商也会为这片区域准备更充足的货品。“龙头企业落地,带动产业生态日臻完善,大服务体系支撑各方需求,产业链上下游自然汇聚——这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金律。”临港奉贤公司招商负责人说。新片区成立
带来了政策优势
Lin-gang Special Area临港新片区成立后,生命蓝湾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,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主动关注这里。来自江苏徐州的恩华药业听说临港新片区要集聚发展生物医药产业,很快就决定在生命蓝湾建设全球研发中心。这家公司外地户口及外籍员工居多,临港的人才支持政策对他们吸引力极强。没谈多久,他们就拍板拿下了一栋楼。还有些企业看中了新片区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便利性。赛生医药总裁赵宏表示,借助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的保税仓储功能,赛生可以在上海储备大量国际药品,再针对亚太各地需求进行分拨,打造更稳定的供应链;再依托上药等已经建立的高效物流体系,公司每年能节省上千万人民币费用。晟鼎医药董事长李岳告诉记者,在新片区,进口药的通关时间能缩减到几个月,“而原先,通关时间都是以‘年’为单位。”临港的金融与税收环境也是吸引生物医药企业的一大利器。生物医药企业前期利润少,但对资金投入要求很高。此前施行的重点产业15%企业所得税政策,帮助这些企业在早期节省资金,未来实现千倍的放大。此外,新片区的银行针对产业特色为企业提供了专门定制的金融服务;临港奉贤公司还引进了一批金融投资机构,并积极对接协调行业内顶尖的生物医药产业基金,解决园区企业的融资需求。针对产业本身,临港新片区制定出台了“1+4+X”产业政策体系,并且不断迭代升级。此前发布的“2.0版”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措施,将政策资源更精准地聚焦于关键核心研发突破、临床上市、规模化扶持等,且力度对标国内最有竞争力的区域。优势资源聚拢,已经入驻的企业家们也更愿意向行业推广这片园区。临港奉贤公司董事长邹林昆笑称这种模式为“朋友圈招商”,园区开发者们也十分愿意倾听朋友们的话,产业规划、配套建设等很多方面的构想都来自企业家的建言献策。建设研究型医院、设立产业发展平台、打造国际社区……一次次促膝长谈,帮助园区开发者明确方向、厘清路径,并付诸行动。“‘朋友圈’的关键是‘志同道合’。”邹林昆说,“园区公司和市场主体追求的不只是税收和产值,更重要的是推动中国生命科技产业突破——这是我们共同的任务。”